在伟德官网下app官方网站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一支充滿生機活力,又團結奮進的教師團隊,他們堅守在工作崗位,早已忘記了假期的舒适與惬意;他們投身于科學研究,以孜孜以求的鑽研精神去探索食品營養與健康産業發展的技術革新;他們将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于我國食品加工制造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創新”和“實幹”是這支團隊的特色,“執着”與“奮鬥”成了他們的代名詞,團隊破解了一個個學術難題,攻克了一個個科技難關,培養出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拔尖人才,為學校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這就是食品科學與技術教師團隊。
團隊在朱蓓薇院士的帶領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建設一流學科、打造一流團隊、争創一流業績為目标,堅持以培養政治合格、敢于創新、勇于實踐的食品行業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任務,堅持“以本為本”,大力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充分發揮科研優勢,把課堂從三尺講台延伸到了實驗室、科研項目,讓學生們在真正的科研實踐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錘煉素養,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在2021年團隊成功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實現了我校國家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零的突破。
一、突破核心技術難題,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融入科研始終
團隊始終開展“有使命、有組織、有價值”的科研,将聚焦解決國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難題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健康中國”“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朱院士帶領團隊建設了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食品行業特别是海洋食品加工領域的學術陣地和人才聚集地,成為食品加工行業技術與成果的來源地和擴散地。面向地方所需,重點圍繞海洋經濟強省、食品工業大省建設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精準賦能,将人才智力優勢、科研優勢與地方高質量發展需求有效接軌,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在大連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牽頭組建了大連金石灣實驗室,與甘井子區政府、中山區政府共建“甘創聚”食品創新發展研究院、大健康産業研究院,加快學科鍊、科技鍊、創新鍊與産業鍊、服務鍊緊密對接,促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針對具有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轉化。
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發起成立多個産業聯盟,為産業發展獻智獻策
團隊先後發起成立了“國家蝦夷扇貝産業科技創新聯盟”“國家刺參産業科技創新聯盟”“遼甯省海洋食品校企合作聯盟”“大連市海洋食品與生物制品産業聯盟”等産業技術創新聯盟,謀劃建立“聯盟品牌”和“聯盟團體标準”,參與多個産業園區的規劃建設以及多項國家、行業标準制定,引領企業創新,支撐産業發展。受邀參與《海洋農業産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現代海洋食品産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等重大戰略的謀劃,牽頭承擔“食品制造技術及發展戰略研究”“傳統主食制造産業發展戰略咨詢研究”“适應于自貿區(港)建設的海南食品産業發展戰略研究”“秦巴山區特色食品資源加工利用全産業鍊發展戰略研究”“我國預制菜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對策和建議研究”戰略研究項目,提出咨政建議的多份獲得國家多部委采納。朱院士還梳理了我國食品産業的現狀和趨勢,提出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謀劃全國食品産業發展。
三、立足遼甯、輻射東北、面向全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論文寫在祖國江海大地”
團隊立足于遼甯,把技術從渤海輻射到黃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以及陝西、湖南等内陸地區,聚焦深海和淺海、遠海和近海、海水和淡水,形成了現代海洋食品精深加工技術、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制備技術、海洋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技術、傳統發酵制品現代化技術、中餐工業化轉化技術、營養食品加工技術、調味品生産技術和海洋食品加工裝備制造技術等數十套,不斷将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關行業輻射、轉移與擴散,服務全國23個省份的數百家企業,完成科研成果轉化近200項,創造經濟效益超100億元,為“遼漁”“曉芹”“上品堂”“非得”“咀香園”“同仁堂”等多個著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四、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為學科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近年來,團隊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逐步形成了以院士領銜,青年學術骨幹為基礎的雁陣人才梯隊格局,有效實現了高端人才隊伍可持續發展。團隊先後榮獲了“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遼甯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等榮譽稱号,同時湧現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優秀教師”“遼甯省教書育人模範”“遼甯最美教師”“遼甯向上向善好青年”“遼甯省高校校園先鋒示範崗”“遼甯省高校優秀共産黨員”等先進典型。(完)